中兴吃了亏,国产芯片产业方才如梦初醒

一夜过后,中兴通讯多年努力付之东流。
惩罚还是找茬?

不管是“略施惩戒”还是刻意刁难,如今正值中美贸易摩擦的风口,长达7年的半导体元器件禁令足以让中兴乃至整个通讯行业彻夜难眠。
2016年,中兴通讯因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出口管制政策而惨遭制裁,经过了长时间协商与调解,事情最终以中兴支付8.9亿巨额罚款告一段落。至今已有两年,美国为何又要旧事重提?根据当初约定,中兴除缴纳承诺罚金之外,还需解除4名高级雇员的职务,并通过减少奖金或处罚等方式惩戒余下35名员工。然而今年3月,美国商务部却发现,中兴仅解雇了4名高级雇员,并未对35名员工实施惩罚。美国方面认为这是严重的诚信问题,于是在当地时间4月16日发布公告称,7年内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出口任何技术、产品。
不可否认,中兴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的确有失信誉,然而只因个人问题就下达7年禁行是否有些小题大做?结合近些年美国对中国制造业崛起的遏制,以此为由“制裁”中兴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。
作为一家科技公司,中兴通讯在全球通信设备中占据10%的市场份额,在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更是超过了30%。中兴有自己的工厂和供应链,能够源源不断地向世界提供价格便宜,性能出众的通讯设备和手机,强大的制造能力为其全球化的推广提供了保障。
不仅如此,中兴在5G通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让它被美国视为“眼中钉”。从华为入美屡遭限制,到博通收购高通被强制否决。中国过去在3G、4G领域常年陪跑,如今逐渐夺回话语权,中兴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。
软肋彻底暴露
然而一家营收上千亿的企业,只因技术层面的缺失,面对制裁却显得有心无力。中兴的许多生产设备依赖美国进口,不仅包括芯片、网络通信基站等核心内容,就连用于芯片设计的核心软件工具(EDA)也在美国的禁运范围之内,这便意味着,禁令之下中兴非但拿不到成品,就连自行开发的途径也已经被切断,如此大的落差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兴几乎致命。
对于我们而言,震惊过后更多的是心有余悸,中兴事件暴露出的并非是某一家通讯公司的缺陷,而中国整个半导体行业的软肋都已经掌握在了他人手中。
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,但买家的身份并不会帮助它在未来赢得竞争。2013年以来,中国每年需要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的芯片,而且连续多年位居单品进口第一位,2017年更达到历史新高:2601亿美元。相比之下,2017年世界前20的半导体企业中,美国企业占了13家,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合计是667亿美元。其中,高通、博通、美光有一半以上的市场销售额是在中国实现的。
“芯片的研发和生产水平反映了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杰表示,经历了长期的发展,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但比起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不小差距。在很多具体工作中,国产芯片很难与之抗衡。
中国芯片产业之痛
中国芯片产业为何发展缓慢?第六届电子信息博览会上,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将其归结为三大原因:资本不足、人才断层和机制缺乏。
目前来看,虽然我国研发资金在芯片上投入逐年提高,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流入了国企、科研院所等国有机构。这些机构虽然拿到了政策资金,但由于资源过于垄断、缺少市场的驱动,转化的速度和力度都被美国的科技公司抛在了后面。
更何况,国内计算机人才培养中还存在“头重脚轻”的问题: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技术应用中,钻研算法、芯片等底层系统的人才太少,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断层。
全球化浪潮下,解决问题有了更多更廉价的方案,但同时也滋生了惰性。当购买芯片比自产芯片更加容易也更便宜时,就会形成一种市场取向,并使得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不断固化。
未来,中美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摩擦还将不断加强,中兴通讯所带来的反思远远没有结束,短痛既是警钟,也是机遇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在磨练中坚持,在坚持中看到希望

小故事,大道理(2)

这是一篇描述“五颜六色”关于颜色的单词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