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没什么了不起,不读书什么都看不起


读书,能改变气质,能令心神调和、气息协调,从而日积月累修炼出强大的气场。
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,需要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。从量变到质变,一万小时就是那个量,出类拔萃就是那个质。所谓天才,更多是持续不断努力的结果。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,读书和不读书的人,日积月累,终成天渊之别。
读书对人的影响,从个人角度看或许不够明显,从一个民族的角度看就是触目惊心了。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,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。
一个爱读书的民族,自然是优秀的。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,犹太人共拿走了:20%的化学奖,25%的物理奖,27%的生理与医学奖,41%的经济学奖,12%的文学奖。同时还拿到了1/3以上的普利策奖,1/3以上的奥斯卡奖。
达尔文、马克思、弗洛伊德、爱因斯坦、奥本海默、毕加索、海涅、卡夫卡、莫扎特、肖邦、洛克菲勒、摩根、迪士尼、巴菲特、斯皮尔伯格……这些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最光辉的名字,全部出自犹太民族。
而犹太人只占世界总人口的0.3℅。读书和不读书,最终的差距也许正是如此。
道家有云: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儒家有云: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
佛家有云:人有至心求道,精进不止,会当克果,何愿不得?
读书使人心静,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的状态,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状态,是个人品性修养、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。天长日久,自然而然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,浮躁之气就会越来越少,就能练成排除干扰、闹中取静的功夫,增强临危不惧、处变不惊的定力。
书读得多了,认知水平得到提升,看待事情站得就会更高,看得就会更加深刻,整个人才会变得更加谦和,不会咄咄逼人,不会恃才傲物,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。
积累的知识多了,处处举一反三,思维就会更加全面,角度就会更加独特。在解决问题上,也更能落得实,不会脑袋空空,也不会缺少办法;读得多越多,解决问题就越有思路,越有用不尽的方法。
今天多读一点书,多学一点知识,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话。生活这样艰难,求人这样困难,需要抵扣尊严。如果不想如此,那么读书有什么现实用处,就在这里了。
不要像陆游诗说的: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。更不要像颜真卿诗说的: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恨读书迟。
有人问:我以前读过很多书,后来都忘了,读了有什么意义?有人答:你以前也吃了很多饭,后来也忘了吃了什么,又有什么意义?意义就是那些吃过的饭,已经长成了你的骨肉。你读过的书,同样也长成了你精神的骨肉。
也许这些骨肉对你现实遇到的困境于事无补,但至少,可以让你拥有不一样的心境,不一样的修养。你的心境又会影响身边的人,影响你的孩子,生活就不会彻底沦陷在灰暗的负能量漩涡里。
就像我们小时候背的古诗词,背了有什么用?用处就是:长大以后当我们面对大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,脑子里出现的不是“我X”,“牛X”,而是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。小时候诗词背多了,长大后每一次旅行,都像是故地重游。
用处就是:当你长大恋爱的时候,脑海中回荡的是“人道海水深,不抵相思半”,“天不老、情难绝,心似双丝网,中有千千结”,“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”,而不是“爱情像糖,甜到忧伤”,“离开你以后,才发现眼泪有些咸”,“谁为谁悲伤,谁为谁绝望”。
经历越多你才越会发现,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们,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感,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、伏脉千里。
读书是为了看懂这个世界,不迷茫,就不会迷失。读书是为了治好自己的愚蠢和低级,用更具层次、更有深度、更加丰富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世间的事情。读书是为了熏染一身的静气、雅气、才气、大气、正气、胆气、和气和运气,日后就能少沾染一些躁气、俗气、迂气、小气、邪气、怯气、戾气和晦气。
不是说读书有多么了不起,而是读书这个行为,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,你还有追求,还在奋斗,你还有不满,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,另一种生活方式。
读书,是为了不让自己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。读书,是为了遇到自己想遇到的人。读书,是为了成为一个有趣味、会思考的人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2018春节祝福语(中英版)

小故事,大道理(1)

关于”cat“的常用英语口语化表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