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多的道理,也要实践一下才能真正明白

很多人都会有一种疑惑:道理我都懂,可为什么生活依旧没有改变?
听过成功人士的分享,看过很多的书,曾以为能够通过那些道理洞悉世间万象、云诡波谲,结果却依然固守在自己的套路中没有过好这一生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
读书和听别人的故事也许能让你懂得很多道理,但是你永远学不来的能力就是放下书,走出去行动的能力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?其实很简单:你没有真正的经历,没有真正把知道的付诸于行动。
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王阳明(王守仁)是这样解说的:
一、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
知道一个道理却没有行动,那是因为你并非认识到这个道理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,劝导别人时容易,大道理可以一套一套的讲,但事情一旦落到自己身上,本来已经懂得的道理却全然没了效果。
年轻人都说知道“孝顺父母”,但是工作忙,应酬多,抽不出时间去孝顺。道理我都懂,但是做不到。错了,你不是懂了而没做到,而是你压根就没懂,所以做不到。
五百年前,王阳明的得意弟子徐爱问老师:现在人们都知道孝敬父母,但是却常常不能孝敬父母,这是不是说明知道和行动是两回事?
王阳明是这样回答的:之所以不去孝顺父母,是因为还没有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。不行动的原因,是不知道。
《大学》里讲,“如好好色,如恶恶臭”。人们见到美女的时候,自然就喜欢亲近,人们闻到臭味自然就厌恶远离。
看到美女是知,喜欢美女是行;闻到臭味是知,厌恶臭味是行。如果没有闻到臭味,人们自然不会厌恶。闻到了就一定会讨厌,因为真知自然带来行动,这是自然而然的事。
就像三毛说过一句话,“爱是藏不住的,闭上嘴巴,眼睛也会说出来”,一个人如果爱了,那么他的行动自然便会跟上,在眼睛里,在眉梢上,在一言一行里,无论如何也藏不住,也是控制不了。
所以,一个人不去孝顺父母,就谈不上懂得孝顺父母。他如果真的知道要孝顺父母,真的体恤爱惜父母,他会自然而然地行动,而不是把时间分配给了事业、应酬。
二、知而不行,便不真知
知道一个道理而不行动,那就不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。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,许多年前听过一个道理,当时不解其意,但是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,突然就明悟了。
因为行动跟得上,自然就知道了。再比如说,自己的痛只有自己知道,外人永远也不会懂你的痛。因为不是痛在他身上,你多痛,怎么痛,他全然不知。
因此,缺了行动,就谈不上知道。别人给你说梨子是酸的,你就知道是酸的吗?你得自己尝一尝,才知道到底是酸还是甜。理论对不对,不做不知道,得亲自去实践一下,才知道这道理是不是能行得通。
《尚书》说“非知之艰,行之惟艰”,《左传》说“非知之实难,将在行之”,都论及知行难易问题,认为求知重在运用,孔子把“言行一致”视为划分君子、小人的重要标准,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。
王阳明有句话: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处。若只好静,遇事变乱,终无长进。只是知,却没有经过世事的锻炼,终究是不能有进步的。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。
三、知行合一
王阳明: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。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知道和行动互为表里,相辅相成。一个人想要知道,不可避免得要去钻研,钻研的过程中一旦要验证某些东西,也就是进入了实践的阶段。
比如,外面牧羊的小孩喊狼来了,这是一条消息,传入人们的耳中就是知,但这个知是没有验证的知,一个真正懂知行合一的人,一定要自己看一眼,看看是否有狼来了的迹象。看这一眼,就是行。
也就是说,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,独立思考的知,一定有行的成分在,行只是认知深化的一个过程而已。
而如果一个人本没有知,但是他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,把经验不断再运用到实践中去,这些经验就是知。能够明觉精察的“行”就是“知”,这样的“行”才不盲目。
一个人听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,因为听到的道理可能是假的,哪怕是真的,不去践行也没法真正懂得。
《中庸》里讲,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最后一句是笃行之。
无论什么事情,无论什么道理,用来夸夸其谈,用来装点门面,这样的知,懂再多也没用。只有踏踏实实地去践行,这些大道理,才能化为我们生命的养料,让一个人坦荡无畏,富足丰盈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2018春节祝福语(中英版)

小故事,大道理(1)

关于”cat“的常用英语口语化表达